2001年,他的第一本百万册畅销书诞生了——《大败局》。这是一本放在手上令人发烫的书。讲了一个个国内很著名的企业,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
接下来的6年里,这本书重印了28次,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
写完这本书后,吴晓波从体制内走出来。2004年,他去了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学者。这4个月期间,他观察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美国对中国的认知几乎为零。当吴晓波向他们介绍中国正在诞生一批农民企业家时,美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农民怎么可能当企业家,他们的技术从哪里来等。
在哈佛大学的燕京学社,吴晓波参加了他们的年会。有一个中国的女子网球手叫做郑洁,郑洁那年打进了那个世界网球的前十名。居然有一个美国教授跟他说:“毛主席拿网球吗?”
这是2004年,美国人脑海里的中国印象。同样是在这一年,中国的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PC业务,跃身世界500强,成为中国科技公司收购国际巨头的经典案例。
正是这种印象的不对称,直接促使了吴晓波希望写一本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著作。
也就是后来的《激荡三十年》,他的第二本百万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