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围绕提高出版业治理能力与管理水平,推动构建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企业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出版治理体系,提出了出版市场管理的3项工程。
如何通过加强著作权保护和运用、规范网上网下出版秩序、充分发挥地方新闻出版(扫黄打非)联防协作机制作用,提高出版(版权)管理水平,构建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界专家。
“版权保护和运用是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孙宝林认为,规划提出了“加强著作权保护和运用”的重要部署,这是对版权工作助力出版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和期许。
孙宝林说,出版业是版权相关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出版领域加强著作权保护和运用包含两个解读维度:首先,在版权保护维度,版权保护的主体是出版领域各种自然人和法人创作者,版权保护的客体是出版机构所出版的各类作品,版权保护的主客体共同构成了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和发展基础。其次,在版权运用维度,版权作为推动出版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核心要素,版权运用可以表现为激发出版领域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和热情的有效机制,表现为促进出版领域智力成果合理开发、流转、运用的制度规则,表现为推动出版领域创意开发、创造创作、创新发展的产业形态。
“出版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只有对其加强保护和运用才能促进出版业健康发展。”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范军看来,以往,人们对版权保护相对重视,但对版权的价值认识不够,进而对其缺乏相应的运用。《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不仅提出加强著作权保护,而且提出加强著作权运用,并将两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发展意义重大。
保护和运用的前提是提供权属证明,或者是确权。规划中提到,要改进和完善著作权登记制度,进一步提升版权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
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版权与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张晓霞认为,如何发挥好著作权登记制度的作用,结合技术手段,使登记流程更高效便捷,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她认为,建立国家级的版权资源查询系统非常必要,可以让合法使用的渠道更加畅通,降低侵权行为发生率。
根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著作权登记总量达6264378件,同比增长24.30%。据了解,中国版权保护中心正推动著作权登记统一服务体系建设,升级迭代登记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打造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著作权登记网络,提供更加权威、公正、透明、高效、便利的著作权登记服务。
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赵敏超观察到,部分地区已开始推进区块链数字版权登记,大幅度提升版权登记和查询的便利性。今年3月,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发布了C3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实现区块链同步存证,且作品登记、交易信息均可溯源。
在版权运营方面,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通过快速聚集版权资源,并协助版权人设计版权运营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版权授权开发。其中《狄仁杰》系列,从书稿版权登记开始,同时进行出版运营、有声书运营、影视运营等,均取得良好效果。近几年,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所属中华版权代理有限公司年均实现350余项图书及衍生品、800余项影视作品版权贸易成果。
“大力推进版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加大版权保护和运用力度,不断提升版权保护和运用水平,不断激发版权保护和运用效能,必将为出版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孙宝林说。
在出版领域,打击侵权盗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伴随着出版形态以及传播渠道的日渐多样化,如何在强化主体责任、维护版权、打击侵权盗版上更进一步,值得出版业深思。
规划中提到,要进一步压实网上出版有关单位和平台的主体责任,强化分级分类管理,改进创新内容监管方式手段,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加大执法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版权保护环境。
山东省潍坊市、县版权执法机构连续荣获国家版权局“打击侵权盗版有功单位”,市文化执法支队荣获“2020中国版权保护奖”。山东省潍坊市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潍坊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二级调研员于利提到,近几年,潍坊市版权管理部门与文旅、公安、网信、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文件)、集中办案及跨区域联合办案机制、案件查办情况书面通报和版权执法工作推进会制度,凝聚版权执法工作新合力。不断加强对网络服务商和新媒体业态的版权监管,开展数字版权保护,不断提升版权管网治网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在专栏9出版物市场管理部分着重提到了地方新闻出版(扫黄打非)联防能力提升工程,要充分发挥有关联防协作机制作用,利用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力量。
今年,河南文化执法联合公安部门,根据市场检查发现的线索,先后查处二七杨某军侵犯著作权案、高新区张某侵犯著作权案两起大案,共查扣涉嫌盗版图书28.8万册,涉案码洋1632.5万余元,两个案件均对印刷、仓储、销售等环节进行查处,实现了链条式打击,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公安、民族宗教、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等单位及省市县乡各级联通协作,有效整合各级‘扫黄打非’力量,及时互通信息,推动跨地域案件的查办,促进侵权盗版案件的深挖彻查、追根溯源。”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谭福森说,河南省“扫黄打非”工作探索了“推动各基层站点‘动起来’、推动文化执法力量‘沉下去’、推动工作‘协同干’”工作模式,有力维护了文化市场安全。
张晓霞透露,2021年人教社配合各地行政执法部门查办的盗版案件共计243起,完成出版物真伪鉴定4158册次,出具鉴定书等文件近300份。“从传统线下维权到以线上维权为主,打击盗版等版权保护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各地行政执法部门要求配合鉴定的出版物数量增多,代表着执法能力的增强。”张晓霞提到,人教社自2019年起开展数字化教材的专项维权,针对侵权制作的人教版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及多个平台上发生的侵权行为,通过向平台投诉、行政举报、民事诉讼和刑事追究等多种途径维权,效果非常明显。
谭福森表示,“十四五”期间出版业新发展,给“扫黄打非”工作带来一些新问题,比如网上案件多发频发、网络游戏等新行业界定和管理不完善、网络文化市场监测能力不足等等,这既是新挑战,也是全面提升“扫黄打非”工作的新机遇。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新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的生产方式和平台化的组织形式,使得数字出版业在版权保护方面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规划中提到,推动数字版权发展和版权业态融合,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区块链技术在出版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完善数字资产与供应链管理,健全行业监管机制,提高出版(版权)管理水平。
“出版的根本在于提供内容服务,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核心就是运用这些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最大化传播。”范军表示,新技术以及运用这些新技术所衍生出的新媒体成为我国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最新介质。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成为形势所迫、大势所趋、生存所需。
“新技术发展促使数字作品的创作生产、流转交易等要素与环境产生变化,新型的出版业态也迫使版权公共服务的提供模式更替升级。”孙宝林表示,面对数字出版业对版权公共服务的需求,数字技术能力的创新应用与专业版权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革新被业内多方主体寄予厚望。通过数字技术让版权创造服务于数字出版产业,将创造出更多市场价值。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就此推广了基于数字版权链(DCI体系3.0)的互联网平台数字著作权登记新模式。该模式以数字版权链(DCI体系)赋能出版业平台的发展,通过“触网发码、机读人审、登记确权”的创新工作方式,打造“高效率”“高可用”“高信誉”的服务产品,完成对数字化条件下的数字作品内容审核和版权权属审查,为出版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提供版权保护有力支撑。
“现有的业务数据已充分证明了新技术手段对于版权管理与保护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张晓霞透露,人教社与北京人民在线网络有限公司、北京金山办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正配合中国版权协会落实“中国版权链版权服务平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相关工作。此外,人教社的版权信息管理系统预计今年也将投入使用。
此外,对于当前的出版业来说,数字资产与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大命题。对此,孙宝林提到,版权是出版业的核心要素,版权资产是出版业的核心资产,完善出版业的数字资产和供应链管理,迫切需要加强出版业的版权资产管理。出版业需要建立起以权利管理、价值管理和风险控制为主的版权资产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出版业的版权资产权益。
孙宝林建议,要积极发挥版权资产管理在提高出版业管理水平方面的作用,针对出版业版权资产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营,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帮助出版业获得稳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能力,推动出版业切实实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对此,范军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建立健全数字资产与供应链管理;进一步完善数字资产与供应链版权保护;加强与工信、公安、海关、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的执法协作,进一步扩大其监管范围和监管对象;广泛整合运用社会力量,逐步构建全社会共治的版权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专家智库,整合以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为主体的工作咨询团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